close

201710170941

羅東文化工場。記者何定照/攝影 羅東文化工場。記者何定照/攝影 這群建築師,設計建築時從不只求美觀,也不只滿足建商利益,而是極力營造它與環境、與人群、與歷史的交流,細心到每一材質都講究,而這份人文思考,也落實在夥伴間的平等對應……書寫建築師黃聲遠與其田中央事務所的《在田中央》(大塊),細膩描摩他們每一作品,讓讀者驚艷這些當年平均不到30歲的建築師對建築公共性的思考與實踐。 建築師事務所取名「田中央」,既凸顯黃聲遠多年來只以宜蘭為基地發展、主要做公共建設,也暗示他與團隊對建築須與環境及人群互動的堅持。全書即藉對田中央歷年成員的一一訪談,詳細介紹他們18件建築與背後思考轉折,刻畫之細膩,國內少有。 像書中介紹田中央在宜蘭設計的第一個重要公共建築——宜蘭縣社會福利館,光是寫團隊從舊城區前往社福館沿路建材選擇之細緻,便讓人吃驚:宜蘭第一位進士楊士芳的紀念館周遭,地板用細緻磨石子,為的是對應代表仕紳階級的舊城所在地;舊城北路因曾是宜蘭舊城牆,團隊特地在兩側地面鋪上象徵城牆堆疊的鵝卵石和斬石子;舊城外地面的洗六分石和清水磚,則源於宜蘭外城居民常用此質樸材料。 占地近900坪的社福館,外型不顯龐大,書中也詳介團隊的「碎化」魔術:他們觀察周邊區域的建材與質感,測量鄰居屋舍大小,再把社福館切割成一個個類似的小盒子,好與附近小房子相融;他們甚至切斷一般公共大樓必見的封閉界線,把ㄇ字形大樓的三個邊拉斷,讓牆與牆間產生縫隙,走在其中,有如在小村巷弄串門子。 整體設計,更極力體貼民眾。書中記錄,社福館大樓西側有座突然從二樓長出的樓梯,一邊可接上西堤屋橋,連到宜蘭河堤邊,一邊可下到廣場。這打破過去台灣公共工程都有如官衙門的慣例,讓行走河堤的民眾,不會因公家單位下班就被關住,恢復人與河流的關係。 就連只是慶和橋附掛橋的津梅棧道,團隊也煞費苦心:橋上用細部像蘆葦的燈具,表現出宜蘭河河道最常見的蘆葦意象,夜間更營造出水、光、風交織的迷幻蘆桿叢氛圍;橋上鋪面特意用鐵木、鋼板和格柵交錯,為的是讓人們行走時如走水面。書中記錄,就有老宜蘭人說走在這棧道,「好像做囝仔時牽牛涉水過河」。 此外,刻意打造成水平以融入山景、也表現對死亡之思考的櫻花陵園納骨廊;宛如珠寶盒般用多層次透明立面包覆不同時代遺跡的員山忠烈祠;有如台灣廟埕前大棚子,讓各種慶典、展覽、表演在其下自由發生的羅東文化工場……每一作品,都凝聚田中央思考與成長痕跡,待你展書細讀。

顛覆官方單位衙門樣 改變宜蘭公共建築的田中央

徵信社

另一半最近的行為怪怪的?來徵信社諮詢看看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wopoksh 的頭像
    wopoksh

    wopoksh的部落格

    wopoks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